使君子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黄巢天津桥上无人识,独倚栏干看落晖我的 [复制链接]

1#
泉州白癜风医院 http://pf.39.net/bdfyy/bdfzd/

记得当年草上飞,铁衣著尽著僧衣。

天津桥上无人识,独倚栏干看落晖。

很多人对于黄巢的两首诗词《不第后赋菊》和《题菊花》都孰能于耳,这首收录在全唐诗里的《自提像》就有些陌生了!

这首诗的头一句“记得当年草上飞,”,高度概括了黄巢曾经历过的六年起事反唐的戎马倥偬岁月,跌宕起伏又轻松带过,第二句“铁衣着尽着僧衣”又显示了他兵败后遁入空门静如止水的僧侣生涯,其鲜明的对比,令人感慨。第三句“天津桥上无人识”,非常生动地描述了叱咤风云过后,那种功败垂成无可奈何的苍凉和悲哀,令人叹息。但接着心情一转,“独倚栏干看落晖”,又悠然刻画了一种繁华落幕后的恬静,内心的平静营造出一种“人生韶华短,江河日月长”的意境,令人读起来回味无穷。

有的人也说这首诗是伪作。

因为黄巢是怎么死的,到现在都还争论不休因为在《新唐书》上所记载黄巢是自刎而死。《新唐书》是这样说的:黄巢的军队战败于狼虎谷,黄巢让他的外甥林言把自己的首级献给唐朝,那样他的外甥就可以获享荣华富贵。但是他的外甥不忍心杀死黄巢,于是黄巢便选择自刎。

《新唐书》的真实性如何?《新唐书》是在宋代时候所写的,后世为了区分,把五代时候写的称为《旧唐书》,把宋代写的称为《新唐书》,《新唐书》撰写的时候国家比较安宁,因此许多史料在那个时期进行了整理和收集。

同时,《旧唐书》中称黄巢是被外甥林言所杀害的,不仅如此,《资治通鉴》、《桂苑笔耕录》等书籍也有同样的记载。唐末学者崔致远所著的《桂苑笔耕录》中记载说:黄巢是被时溥所引诱的起义军中的某个将领所杀,但是这又跟尚让杀死黄巢产生了分歧。因为从时间上推断,那时候尚让已经投降朝廷,时溥也不会再去引诱拉拢尚让,再则黄巢也不会对早已背叛的尚让没有防备,所以这个不可信;但是崔致远的文字又是比较可信的,因为他与黄巢处于一个时代,可信度比较高,这就比较矛盾了!

因此,可以推断出黄巢确实被他人所杀,最有可能就是死在他最信任的外甥林言的手上。因为根据黄巢多疑反复的性格,唯有最信赖的人才有可能在他不防备的时候下手,或者起码也是在他不反抗的情况下才能得手。

说这么多,就是想说这首《自提像》和他被杀或者自杀的情况似乎对不上!第四和第五处的墓葬情况倒是有几分可能证明这首诗是他所作。因为这首诗更像是他对自己叱咤风云人生的一个总结和概括!如果是被杀或者自杀,怎么能有如此心情写下这首空灵而充满感悟释怀的诗?

所以,说这首诗是黄巢本人所作的就是根据另一个版本而定的了。

还有人说黄巢在战败后并没有死去,而是削发为僧,过起了隐居的生活。黄巢出家当和尚?怎么回事?这出戏是不是和七百多年后的李自成如出一辙?或者李自成也是学黄巢一样,在兵败后也遁入九宫山空门当和尚?历史上这两位有名的起义军领袖的结局都是如此相似,难道是巧合?许多宋人在他们各自的笔记中都记录了这样的传闻。

北宋的吴曾《能改斋漫录》,南宋人王明清《挥麈录·后录》,王仁裕《洛城漫录》,《僧史》都提到过陶毅《五代乱离纪》的关于黄巢落发为僧的记载。还有很多书提到了黄巢的这则传言。比如宋代人邵博的《邵氏闻见后录》、宋代人罗大经的《鹤林玉露》、明代人郎瑛的《七修类稿》、明代人蒋一葵的《尧山堂外纪》等等。

《全唐诗》收录有黄巢诗三首,在《自提像》注里有:陶毅《五代乱离纪》云:巢败后为僧,依张全义于洛阳。曾绘像题诗,人见像,识其为巢云。(陶谷生活的年代在五代到北宋初年,离黄巢造反、败亡的时代不远。这本书早已失传了。)

张全义是何许人也?据《旧五代史张全义传》记载,张全义从唐末到五代,做过的官职有29种,从地方大员到朝中宰相,“凡四十年,位极人臣,善保终吉者,盖一人而已。”

张全义曾投奔黄巢麾下,他是认识黄巢的;他最大的功劳是重塑洛阳,让洛阳重新成为安定繁华之地。这些都为黄巢这首《自提像》的真实提供了依据和条件!但是,至于黄巢是否真的在兵败后依随张全义,这个就不好说了。

或者说张全义怀感遇之恩未曾拆穿黄巢真面目也不一定,因为当初他曾在县里做小吏,多次受到县令的困辱,是黄巢收留了他。而且在张全义投奔的几个主子里,黄巢对他应该是最好的,也是最好相处的!

繁华安定的洛阳城,让黄巢回归了这样闲适平静的生活,没有了金戈铁马,没有了风云变化,没有了纷争动荡,一切都回归安宁。对于黄巢来说,也是最好的归宿吧?因为他落发为僧,可能也是为他的杀戮赎罪吧,终日与木鱼青灯为伴,吃斋念佛,超度那些随他征战的将士还有被他杀戮的人们的亡灵!

黄巢被杀后,就连坟墓都出现几处。第一种说法是黄巢墓在狼虎谷。大唐的官员们在他的死处立了一块墓碑,以此来警醒世人。第二种说法是黄巢是死在泰山。所以他的墓在泰山。清代的学者在《泰山道里记》中明确记载了黄巢墓在泰山,而且还记载了坟墓的高、长、宽。这个地方跟狼虎谷有几十公里的路程,如果真是黄巢尸骨埋葬的地方,就能证明黄巢没有死在狼虎谷。第三种说法是黄巢死后他的头颅被献给了在成都的唐僖宗,于是便把他的首级埋在了诸葛武侯祠的旁边。但是由于常年没人祭祀管理,再加上统治者的破坏,已经荡然无存了。第四种说法是黄巢在泰山兵败之后逃亡大别山,黄巢死后他的兵员将他葬在黄巢庙中。第五种说法是黄巢墓在宁波雪窦寺,所以雪窦寺也称为黄巢墓,并且还有他的儿子黄文明的后代和黄氏族谱为证

不管如何,一代枭雄-黄巢,死后出现的几个坟墓,似乎都给人一个清晰的故事脉络,也让这首诗的出处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:

黄巢入泰山,徐帅时薄遣将张友与尚让之众掩捕之。至狼虎谷,巢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、揆等七人首,并妻子皆送徐州。是月贼平。——《旧五代史》

唐僖宗中和四年()六月十七日的早晨,狼狈不堪的黄巢带领的草军溃逃到狼虎谷(山东莱芜市东南,很久以前,该是荒芜的山野,狼遁虎行之地。)。

这时候,其实败局已然注定,因为在徐州营杀出的追击队里,有个叛徒叫尚让,他跟随黄巢多年,对草军了如指掌。用最熟悉黄巢的人来抓捕黄巢,这一招不可谓不狠毒,黄巢的那些逃亡、躲避方式,尚让他们是再熟悉不过了,草军的作战规律和方式习惯都被他熟记在心,他新降之下,为了表功,自然是不遗余力地在前面为新主引路和出谋划策,使得草军的逃亡毫无隐蔽性。就这样,在数次突袭得手之后,终于将黄巢和他的草军逼到了绝境。

黄巢在谷中作困兽之斗,他很疲劳,数天来的疲于奔命,加上身边的队伍也越来越稀疏,追兵又很紧迫,在经过一番思考后,他叫来了自己的外甥林言。

林言,跟着黄巢起义,是黄巢的得力干将,他自始至终没有动摇,六年里,随黄巢出生入死,从广州杀到长安,如今又同被困在狼虎谷。在最困难的时候挺了过去,也曾跟随黄巢进入了人生辉煌巅峰时刻,这个时候的狼狈和恐惧,使得这个年轻人在大起大落之中,还能继续坚持选择忠心下去吗?

伟大的戏剧结局都是开放性的,而传奇的人物最终总是留下谜团。网上给出了很多种可能性,而选择了林言的忠心依旧这个结局!

黄巢抽出自己的宝剑,递与身边的林言:“我要讨国之奸臣,现在失败了,你取我的项上人头献给天子吧,你还可以得富贵。”

“动手吧,咱不要便宜了外人。”

林言惊慌莫名,举手无措。迟迟不接过宝剑。黄巢叹气,仰头,起剑,引颈成一快,不负枭雄头。(《新唐书·黄巢传》:“巢计蹙,谓林言曰:‘汝取吾首献天子,可得富贵,毋为他人利。’言,巢甥也,不忍,巢乃自刎。”)

千钧一发之际,林言手按黄巢握刀柄的手,说:“王可不死,命尚不该绝,我代耳!我得富贵您留命,以图他日东山再起。再上演一次‘冲天香阵透长安’”

说罢,潜出营帐,在门口新死伤兵中选择一人,割下头颅,入帐如此这般。

少刻,

黄巢房里突然传出一声惨叫,草军残部大惊,纷纷聚集过来。

过了一会,林言满身是血,从房子里走出来,他的手上,提着一个血淋淋的头颅。草兵一看,大惊:这是老大的脑袋!

林言把自己的舅舅,草军的领袖杀了?

在一片愕然中,林言点头,默认了这一切,然后,他跟士兵们说道:好了,祸首已经死了,我们拿此向唐军投降吧。

众将士灰心丧气,老大已死,自己保命罢,他们纷纷赞同,并对林言大义灭亲表示了极大的赞赏。

紧接着他们收集残部,提着黄巢及其他几个亲属的的脑袋投奔唐军。

这时,谁也没有注意,有一个家伙穿着兵服,披头散发,满脸土灰。此人没有跟随投降大队,反而找了一个空档,偷偷溜走了……

然而,人算不如天算,当林言拎着几颗头颅准备去换取自己的富贵时候,却碰到了追随而来的沙陀博野军,博野军的胃口更大,林言,你也是叛贼,与其大家一起拿着黄巢脑袋请功,不如我把你的头颅一起带上头颅,岂不更好?

就这样,唯一知道黄巢下落的人也死了!奉献上黄巢头颅的那些沙陀军,压根就没有见证黄巢被杀的场景,他们只是拿了个“黄巢”头颅请功,但他们见过黄巢吗?这个头颅真的就是黄巢的吗?

唐僖宗身边的大臣虽然见过黄巢的人不少,但是泰山和成都路途遥远,待其头颅被送到之时,在古人的比较落后的保鲜技能之下,等一层层上传到达朝廷后,对着一个半腐烂的人头,谁还会有雅兴仔细对之辨认良久,能不掩鼻而去就不错了,因此这里面确实值得怀疑。

这就是林言的计谋!只是枉杀了几个亲属作为陪衬证明“黄巢”头颅真伪的证据!

四年以后,洛阳。繁华安定,一派安居乐业的大都市模样,有些梦回唐朝的错觉!

(张全义为西京留守,识黄巢于群僧中。——《洛城漫录》)

已经身为洛阳的节度使张全义到庙里上香,步入佛寺以后,他朝大雄宝殿而去。迎面走来几位僧人,其中擦身而过一位穿禅衣,手持佛珠,光头大耳,慈眉善目的僧人,年逾七旬左右,开始当是得道高僧。可是张使君总觉得此人面熟。细想之下,他猛然回头,仔细看着那位和尚,两目相对之下,那和尚也不畏惧,只是朝张全义浅浅一笑。黄巢!他是黄巢,他是黄巢!张全义心中激荡之下,但他忍住了,与那位和尚点头致意后,擦肩而过。

张全义是一个念旧之人,很多天以后,张全义再去寺里时,那位和尚已不见踪影。没死,就活下去吧,在这乱世之中,谁不是苟且活着呢?(就连张全义本人也是,妻女被朱温百般凌辱)。转过身,轻轻说了声再见,这也许是一种美好的幻想,但或许是历史的另一种可能。

这边,

夕阳近黄昏,有一个和尚匆匆而行,行迹败露,不能久留,他将要离开洛阳。行至天津桥,站在桥上,他放慢了脚步,最后看一眼落日西斜,他倚着桥栏,低声吟出此刻的心境:“记得当年草上飞,铁衣著尽著僧衣。天津桥上无人识,独倚栏干看落晖。”

都过去了,我还是安静地走吧!

不久

宁波雪窦寺,多了一位叫翠微的禅师。他潜心修习佛法,成为了得道高僧,还当上了住持。

又过了几年,

这一天,翠微禅师没有吃饭,他的旁边还围了许多徒子徒孙。

他们在等大师训话,翠微禅师抬了抬眼皮,看了看这纷扰的世界,再用手指了指地上。然后闭上了眼睛,从此再也没有睁开过。他,圆寂了,从此,尘归尘,土归土,他的时代终于落幕。

众人去看他指向之处,赫然有两个字:黄巢。

这个可能性真还是假也没有关系。因为,无论是自刎,或是被自刎,又或是遁入空门又无关紧要。任凭后人揣测。

当年,那个五岁小孩的稚嫩童声对着萧萧秋色朗朗说到:他年我若为青帝,报与桃花一处开。现在桃花依旧,青帝却已不知何处。

当年,长安城外那个屡试不第的青衫学子,指着城门愤然而狂放地怒吼:待到秋来九月八,我花开后百花杀。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。他,做到了!

当年,锦衣玉服,腰缠万贯的黄巢在深宅大院里仰天长啸:金色蛤蟆争努眼,翻却曹州天下反!果然,唐朝大厦因他而倾覆。

作为学童的黄巢死了!作为落第秀才的黄巢死了!作为盐贩商人的黄巢死了,作为大齐皇帝的黄巢作为落魄狼狈的枭雄的黄巢死了。

如今,轻抚栏干笑不语,安能识我是枭雄。作为高僧的黄巢也死了。

杀人恶魔也好,一代枭雄也罢,人死万事休。只是,黄巢坐化那一瞬间,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起来在狼虎谷的那天,他看着一身血污的外甥林言正拿着舅舅的脑袋(也可能是替死鬼的)奔向他的前途时候,有没有真的想过东山再起?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