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君子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白鹤门第二二期寻访ldquo [复制链接]

1#
点击右上角“白鹤门”,往期更精彩!某天,我问一位中药前辈:哪里可以买到手工的切药刀?他说:你去兰溪问问吧,那里曾经有个“兰溪帮”......摄影:郑国藩一、兰溪自古繁华在古代,金华府八个县市(金华、汤溪、兰溪、义乌、永康、东阳、武义、浦江)之中最发达的当属兰溪,因为在古代主要靠的是水运,兰江素有“六水之腰”的称谓,即衢江、婺江、兰江、新安江、富春江、钱塘江。而民间更有“小小金华府,大大兰溪县”的谚语,到了民国初年,兰溪更有“小上海”之称。可以想象,多年前的兰江之上,大大小小的船只纵横排列,沿江上的“码头夫”扛背货物的吆喝声终日不断。那种水运上的繁忙,那种往昔的鼎盛,现在的兰溪人是再也见不到了。这是历史的变迁,你我都无法改变!二、医药底蕴浓厚水运的发达孕育着商业的发达,商业中又以“药业”为领头羊。兰溪药业自明、清以来,行店结合,综合经营,范围遍及江南各地,一度被誉称为“三溪”鼎足之一。就连清代著名戏剧家、小说家李渔,20岁之前也曾跟随父兄在江苏做药生意。由于地处优越,水运发达,各地药商纷纷借道兰溪转运中药材,不要说金华的“磐五味”需要走婺江下兰江,就连福建、江西也得借道兰江,顺流而下到钱塘江,继而北上。还有徽州的丹皮、茯苓,河南的“四怀”等等都在兰溪转运,使兰溪形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药商市场。当然,这与兰溪本地药业的作用分不开。三、诸葛药业昌盛“不为良相、便为良医”这句话是宋代范仲淹说的,又有人说是兰溪诸葛亮后裔千百年来秉承的祖训。相比较而言,我更相信后者,因为诸葛家族的药业可谓鼎盛一时,而且这样一个以中药业为生的庞大家族,持续几百年,业务遍及江南各省,可谓是全国罕见了。什么“天一堂”、“诸葛行*散”、“兰溪中医专门学校”等等这些现在还遗留的响亮名字,其中都有“诸葛氏”的影子。旧时,诸葛家族中80%的人都是从事药业的,而江南一带的药店80%都是“诸葛氏”开的。这些都是有历史记载的!现在你如果去诸葛八卦村旅游,村里还有浓浓的“中药味”!四、炮制帮派凋零兰溪的从药人员,在长期经营实践中,积累形成了特有的加工炮制技艺,而这些技艺随着药商的足迹传播到外地,被各地药商所称道,享有一定的名望,继而形成了“兰溪帮”。《李渔传》中“明季,如皋不乏贩卖中药的兰溪人,当地人称他们兰溪帮”。温州旧城中有三座药王庙,原是历史上在温州经营中药材的三个“帮”所建造,“兰溪帮”为其中之一(余为“宁波帮”和“本地帮”)。关于兰溪帮的历史还有很多很多,但是时至今日,“兰溪帮”已经很少被人提及。客观的说,“兰溪帮”早已凋零。现在,恐怕连兰溪本地人也不知道他们的祖先还有这样一个“中药帮派”。“槟榔一百零八片,乌药飞上天”....我们再也见不到,那神乎其技的刀法了。也许,这又是历史的变迁,你我都无法改变。五、兰溪刀、有传人而,“兰溪帮”所使用的切药刀,一般都是兰溪本地打造,轻巧锋利,被冠以“兰溪刀”的美名。在庞大的药商药工背后,还有一批特殊的铁匠,他们以打造切药工具为主,有切药刀、槟榔钳等等。笔者通过多次查访,终于找到了一位打造“兰溪刀”的老师傅。诸葛润余,兰溪诸葛八卦村人,诸葛亮第50世孙,自小跟着师傅做铁匠,打造日常农具的同时,还专门打造“兰溪刀”等药用工具。他说,30年前,他一年要打几十把切药刀。现在,他一年都打不了一两把,可见手工炮制切药的师傅已经快绝迹了。而会手工打造“兰溪刀”的铁匠就更少了,他说,他的女医院的中药房上班,也算继承祖业了。再过两年,他也准备“退休”了!每次有人找他打造“兰溪刀”,他都用最好的料,精心打造。在普通人看来,打造切药刀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技术,但是对诸葛师傅来说,总是有许多的情怀在里面。也许是因为他姓“诸葛”。也许是因为他的女儿也从事中药工作。也许是因为来找他的人都是些中药界的老伙计。也许是因为他不想这些传统丢失……总之,庆幸,还有少许的诸葛人,依旧在传承着一些东西!后记这年头,想找一把手工切药刀的确已经非常困难!就像算盘一样,许多中医药老物件在慢慢地丢失!它们只存在于一些博物馆、展览馆之中,供人们偶尔观摩。至于使用他们的人,越来越少。兰溪刀,折射着当年辉煌的中药帮派——“兰溪帮”!兰溪帮,已经很少被人提起。但是,我希望,我们的下一代还能知道些什么,还能口耳相传点什么……也希望,通过这篇文章能掀起一些挖掘研究“兰溪帮”的波浪热潮,真正传承中医药文化、技艺!欢迎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