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君子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2022年浙江卷文言文详细注释刑赏忠厚 [复制链接]

1#
山东白癜风医院 http://pf.39.net/bdfyy/bdfzj/170121/5209392.html

年浙江卷文言文详细注释

刑赏忠厚之至论

[宋]苏辙

古之君子立于天下,非(不是)有求胜于(对于)斯民(老百姓)也。为刑(制定刑罚)以待天下之罪戾(罪恶过失),而唯(唯恐)愚民(愚昧无知之民;旧时对民众的蔑称)之入于其中(那之中,其,代刑罚)以不能自出也;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,而唯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(没有用来……的方法)加(施加)之也。盖(表示推测,相当于“大约”、“大概”)以(因为)君子先(意动用法,以……为先)天下,而后有不得已焉。夫不得已者,非吾君子之所志(追求,志向)也,民自为(动词,做)而召(招致)之也。故罪(动词,定罪)疑者从轻,功(动词,封赏)疑者从重,皆顺天下之所欲从。

且夫以(凭借)君(君主)临(治理,统治)民,其强弱之势,上下之分,非待(对待)夫与之争寻常之是非而后能胜之矣。故宁(宁可)委(交付)之于利,使之取其优(好处),而吾无求胜焉(代词,代百姓)。夫惟(只有)天下之罪恶暴著(明显,昭著)而不可掩,别(另外)白(辩解)而不可解,不得已而用其刑。朝廷之无功,乡*(同乡,乡亲;周制,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,五百家为*)之无义,不得已而爱(吝啬)其赏。如此,然后知吾之(主谓之间,无义,不译)用刑,而非吾之好杀人也;知吾之不赏,而非吾之不欲富贵(使动用法,使……富贵)人也。使夫其罪可以推(推究)而纳之于刑,其迹(行为)可以引(拿出)而置(放置)之于无罪;其功与(给)之而至于可赏,排(排除)之而至于不可赏。若是(若这样)二者而不以与民,则天下将有以(有用来……方法)议我矣。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与不可赏也,则吾犹可以自解(自我辩解,自作解说)。使天下而知其可以无刑、可以有赏之说,则将以(认为)我为(是)忍人(残忍的人,硬心肠的人),而爱(吝啬)夫(那些)爵禄(爵位俸禄)也。

圣人不然(不这样),以为(认为)天下之人,不幸而有罪,可以刑(刑罚,用刑)、可以无刑,刑之,而伤(伤害)于(对于)仁;幸而有功,可以赏、可以无赏,无赏,而害(妨害)于信。与其不屈(使动用法,使……贬抑)吾法,孰若(哪里比得上……)使民全(保全)其肌肤、保其首领(头颈,生命),而无憾(怨恨)于其上;与其名器(器,车服;名,爵号)之不僭(超越本分),孰若使民乐得为善之利而无望(埋怨)望不足之意。呜呼,知其有可以与(给)之(代词,他)之(助词,的)道(方法)而(表转折,却)不与,是(这)亦志(志向,意愿)于残民(残害百姓)而已(罢了)矣。且彼君子之与之也,岂徒(白白地)曰(说)与之而已也,与之而遂因(趁机)以劝(劝勉)之焉耳。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,是以耻劝之也;去轻赏而就重赏者,是以义劝之也,盖(大约)欲其(自己,自身)思而得之也。故夫尧舜、三代之盛,舍此而忠厚之化,亦无以于民矣。

(选自《苏辙集》)

古代的君子立身于天下,不是想要压制百姓。制定刑罚来对待天下的罪恶过失,却唯恐百姓落入刑罚之中而不能脱离;制定恩赏来对待天下的贤德大才,却唯恐天下没有贤才而无从施予恩赏。大约是君子以天下为先,之后才有不得已的制定刑赏之举。之所以不得已,因为这不是君子的志向,而是百姓自身的行为而招致的。所以对可能有罪的人从轻处理,对可能有功的人从重奖赏,都顺应了天下的民心所向。

况且以君主的身份来治理百姓,因为两者之间强弱、上下的分别,不能等等与百姓争论寻常的是非曲直之后再驳倒他。因此宁可用利益来交付他,让他获得足够的好处,而君主不求一定要压制他。唯独天下的罪恶行径暴露于世而无法掩盖,从旁为其解释也不能开脱,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到刑罚。朝廷中没有功劳的人,乡族中没有信义的人,君主不得已才吝啬施予赏赐。这样,然后了解君子使用刑罚,并不是因为君子喜欢杀人;了解君子不施赏,也不是君子不想使人富贵。如果一个人的罪名能够证实并且进入刑罚的范畴,但他的行为又能够拿出来放在无罪的范畴;如果将功劳给他就能够进入施赏的范畴,排除他的功劳就进入不能施赏的范畴。如果这两种情况都对百姓不刑不赏,那么天下人将对君主议论纷纷了。如果让人们都知道应当施以刑罚、不能施予恩赏,那么君主还可以开解。如果让天下人都知道可以不施刑罚、可以施予恩赏,那么(人们)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,并且是吝惜(赏赐)爵位俸禄啊。

圣人则不是这样,圣人认为天下之人如果不幸而产生罪行,可以施以刑罚、也可以不施以刑罚,用刑的话,就有伤仁爱;如果幸运而立下功劳,可以恩赏,也可以不赏,不赏的话,就妨害信义。与其不使君子之法受到贬抑,不如让百姓保全性命,在刑赏方面没有怨恨;与其越分授予官位,不如让百姓乐于得到行善的好处而没有急切不能满足的地方。唉!知道(上面)哪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(刑赏忠厚)的道理却不给予,这也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。况且君子将这个道理给予百姓,难道只是白白地给予而已吗,给予之后再趁势勉励他们罢了。因此舍弃有罪的行为而判定无罪,是用羞耻来进行勉励;舍弃轻赏而施予重赏,是用道义来进行勉励。大约都是想要百姓自行思考而领悟到啊。所以唐尧、虞舜、夏、商、周的盛业,假如舍弃这些,那么刑赏忠厚也就不能让百姓看见了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