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君子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关于中药的个故事之六十二驅蟲良藥 [复制链接]

1#

使君子

使君子

甘,溫。歸脾、胃經。

殺蟲消積,健脾。

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和西南地區,主要產地在四川、兩廣、福建、臺灣等地。

據傳北宋年間,四川潘州(今松潘)有位名叫郭使君的醫生,精通醫道,尤其善於治療小兒病,深得鄉鄰尊敬。他經常上山採藥,有一次他上山採藥被一種結在藤狀植物上的果實所吸引了,那野果非常好看——形狀像梔子,而兩頭尖尖,有五條縱稜,呈梭形。質地很輕內含子仁,他去掉種子的外殼試了試,有點淡淡的甜味,氣芳香。於是,郭使君便摘下一些帶回家去想研究它的藥性。他不知道這種子叫什麼名字,正好有位砍柴的樵夫經過,樵夫告訴他那種子叫「留球子」。郭使君將留球子帶回家,因為那些種子是剛摘下來的,種子的水分很重,他擔心時間久了,種子會黴變,就把它放在鍋裡炒了一下,種子炒熟後芳香四溢,猶如香榧。小孫子聞到香味,吵著吃了四、五粒,不料第二天竟便出幾條蛔蟲,這孫兒本偏食,面黃飢瘦,吃果子不僅驅了蟲,而且食慾大增,身體也漸漸強壯起來。郭使君這才明白,留球子原來是一味驅蛔藥。消息傳開了,於是四方鄰里求者絡繹不絕,留球子成了中醫驅蟲的主要藥物,郭使君被四鄰譽為「啞科醫生」(古代稱小兒科為啞科),「留球子」的名稱也被「使君子」取而代之。在閩南、臺灣一些地區,七夕(農曆七月初七)有驅蛔蟲保健的習俗,這天的晚飯食用以使君子煮的雞蛋、瘦豬肉、螃蟹等,並吃石榴,因為使君子和石榴都有驅蟲的效果。相傳該習俗始於北宋景佑元年(西元年),閩南一帶瘟疫流行,當時有一位名醫叫吳本,醫德高尚,醫術超群,他看到無論是小孩子還是大人都面黃肌瘦,不少人還患有蟲病,就宣導大家多食用使君子和石榴,當地盛產使君子和石榴,很多人都去吃,效果很顯著。因為那天剛好是七夕,所以後來相沿成俗,一直到今天。吳真人行醫濟世,長期累積了豐富經驗,根據閩南沿海濕氣彌溫、病多夾濕的特點,累積了很多的神方妙藥。他深受海峽兩岸百姓的愛戴,但不幸的是吳真人在白礁龍池岩山上採藥,不慎墜崖逝世。白礁村父老在吳真人的修練地(在白礁慈濟祖宮正殿)自籌建造龍湫庵,塑吳真人像供奉。使君子藥用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。所以,宋無名氏有詩曰:「竹籬茅舍趁溪斜,白白紅紅牆外花。浪得佳名使君子,初無君子到君家。」民間也有詩云:「使君如梭具五稜,紫黑體輕質堅硬,內一種子呈紡錘,殺蟲消積驅蛔靈。」其人文底蘊頗有趣味。

使君子有驅蟲之效,善驅蛔蟲與蟯蟲,用於蛔蟲症,蟯蟲症;甘溫,既能驅蟲,又能消積滯、健脾胃,用治小兒疳疾臉色萎黃、形瘦腹大、腹痛有蟲者。實驗研究發現使君子對蛔蟲、蟯蟲均有較強的麻痺作用,水浸劑對某些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。臨床報導見驅蛔蟲、治療蟯蟲病。

[複方]

使君子蒸豬瘦肉

使君子8公克,豬肉(瘦)公克。

將使君子去殼取出使君子肉備用;將使君子肉和瘦豬肉一起搗碎和勻,加入少許鹽;將使君子肉餅放入鍋中蒸熟或煮飯時放在飯面上蒸熟即成。

治療小孩營養不良。

[知識延伸]

食用使君子肉時忌飲熱茶。

扫描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